top of page
近年,臺灣兩性平權意識抬頭,不僅女性權益得到伸張,男性也同樣受到重視。以往傳統社會觀念中,普遍將男性的社會角色定位為陽剛、保護弱者、家庭支柱,如此「雄性氣概」刻板印象無疑為男性設下框架,即使遭受不公平待遇,甚至是家暴也難以啟齒,更不易主動向他人尋求幫助,長期下來導致嚴重的身心多重折磨。
社會風氣開放,這些「男以啟齒」的心裡話及遭遇終能突破禁忌而被社會大眾注意,例如男網紅拍影片分享自身家暴遭遇,或轟動全球的國外知名藝人家暴訴訟案,這些男性受害者的家暴案件紛紛曝光,顯示男性逐漸不再囿於他人觀感而隱忍,越來越多的男性受害者願意主動通報自身困境,並尋求專業機構協助。
按衛福部保護服務司「家庭暴力通報事件被害人性別及身心障礙別」統計資料,截至2021年男性家暴受害者通報統計人數超過42,000人,相較2019年數據,成長約26%,顯示男性家暴案件通報數呈現上揚趨勢。
(資料更新至2022年/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)
官方與社福團體開始重視男性權益,提供關懷、諮詢等相關協助服務,例如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設有男性關懷專線(簡稱男關專線),提供男性抒發自身心情與困境;臺灣男性協會、城男舊事心驛站等社福團體則為男性提供發聲管道;現代婦女基金會亦積極倡導性別平權,不分性別均能受到專業諮詢和協助。
衛福部考量男性朋友不擅表達、習慣性壓抑等特質,開設男性關懷專線0800-013-999,專線具隱密性、立即性及持續性等服務特點,協助國內男性面臨婚姻、家庭或親子問題時,學習正向互動關係模式,處理面對家庭與人生之大小關卡。
衛福部考量男性朋友不擅表達、習慣壓抑等特質,設男性關懷專線0800-013-999,具隱密性、立即性及持續性等服務特點,協助國內男性面臨婚姻、家庭或親子關係問題時,學習用正向互動模式,來處理、面對家庭與人生關卡。
臺北市社會局於105年起委託財團法人「張老師」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承辦「男士成長暨家庭服務中心」,現名為「城男舊事心驛站」。關注成年男性之身心健康議題為主,是一個開放式的服務中心,提供講座、團體、諮詢、體驗活動等多元化服務。
過往傳統的性別教育使我們在潛移默化下,認為男性在兩性關係中是權力的主導方。
陳柏偉
臺灣男性協會理事長
男性成為受暴者的案例出現後,顛覆人們以往認知,社會難以承認及面對「男性也可能是受害者」,心理學稱此為「認知上的失調」。
認知上的失調
國立屏東大學
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
王大維
傳統性別教育
夫妻感情不睦
家庭分工不均
失業心理壓力
人格或精神障礙
子女教養議題
經濟不景氣
父權體制下的文化觀念
社會輿論
現代婦女基金會主任 吳姿瑩
男性家暴案件通常發生在「長期的家庭互動」影響下,而過去可能曾是施暴者的男性,因年老後再無施暴、自主管理等能力,反而被照顧者施暴、虐待。
但大多男性遭受身體或肢體上的家暴傷害較少,多半為情緒勒索。
你是白癡嗎?
胖成這樣是豬嗎?
蛤這麼簡單都不會?
臭媽寶
我都是為了你好
你再不...我就...
文山一分局家防官 劉高宏
現今
資訊發達
兩性平等教育提升
社會較開放進步
求助管道不再只限女性
例如
113從「婦幼保護專線」改名為「保護專線」
雖然家暴通報案件數量逐年上升,但這也代表受害人的危機意識漸抬頭;且「再進案件」也逐年減少,代表警政的介入和輔導是有效的。
1997
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》
1991年,現代婦女基金會開始起草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》,雖然草案在1994年即送進立法院,但卻直到1996年「彭婉如命案」等事件發生後,立法院才在1997年1月22日制定公布。
除了加強被害人的保護與扶助,亦要求主管機關應致力於性侵害防治,並建立社區治療制度。
彭婉如命案
1996年11月30日23點左右,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在高雄尖美大飯店門口,疑似坐計程車欲前往圓山飯店,而後失蹤。
12月3日彭婉如身中多刀、遭受性侵害的遺體在高雄鳥松鄉的荒地上被發現,疑似遭計程車司機殺害。儘管警方即刻大規模搜索調查,卻因遲遲無法定位命案第一現場、監視器影像模糊及當時計程車管理制度不佳等原因,至今仍未找到兇手。
資料來源 : 國家文化記憶庫
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
1998
《家庭暴力防治法》簡稱家暴法,是為防治家庭暴力行為及保護被害人權益而制定的法令。
立法起因於1993年的「鄧如雯殺夫案」,並於1998年6月26日正式上路,在台灣已實行24周年。
鄧如雯殺夫案
鄧如雯家出身板橋,經營檳榔買賣,經濟狀況遜於常客林阿棋。林阿棋藉此經常攻擊跟性侵鄧如雯之母,鄧如雯16歲時,母親因林阿棋受傷住院,林阿棋更藉機性侵鄧如雯,並使其懷孕。
雖然家人反對,鄧如雯卻因未婚懷孕與害怕社會觀感,選擇跟侵犯自己的林阿棋結婚。但婚後林阿棋長期施暴、連帶傷害兩個兒子跟鄧家人,更威脅要殺害之。林阿棋後來因對妻子施暴被判半年管訓,回家後故態復萌,使鄧如雯最終忍無可忍,於1993年10月27日殺夫。
資料來源 : 國家文化記憶庫
2002
士林法院「家暴事件服務處」
現代婦女基金會致力於實務上的需要,引進國外的司法社工服務,並在2002年於士林法院設置第一個「家暴事件服務處」及積極推動各地方法院分別成立。
推動瓶頸-服務vs.司法中立
市府與地方法院共同設立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,以供被害人服務,這樣的計畫推展在過程中實則遇上瓶頸,是因「服務」與「司法中立」難以並存。
早期社政與司法的合作會議中,司法部門對於社政單位派駐人力至法院中提供服務就略顯疑慮,是因認為法院若只專門為被害人提供協助,有失司法公正客觀形象;另外也擔心其他弱勢是否會效仿,要求於法院成立服務處等。雙方在不斷互相溝通以消除這些雜音。最終由社會局採委託民間團體執行。
資料來源 : 從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設置談司法倡導
《性騷擾防治法》
2005
因過去性騷擾、性侵害案件頻傳,《性騷擾防治法》於2005年2月5日公布,自公布後一年施行,立法目的是為補足《性別工作平等法》及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的不足,全面防治性騷擾,保護各場所的被害人。
「防暴三法推動聯盟」
2004年8月,為推動性騷擾防治法草案、家庭暴力防治法修法草案、連續性暴力修法條文草案等防暴三法:
現代婦女基金會、勵馨基金會、雙福基金會、台北市雙胞胎協會、台灣家庭暴力暨性侵害處遇計劃協會、兒福聯盟、東吳大學安素堂、北安扶輪社、台大婦女研究室、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及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等11個民間團體成立「防暴三法推動聯盟」。
資料來源 : 台灣防暴聯盟
《跟蹤騷擾防治法》
2021
臺灣婦女團體從2015年就呼籲,政府應針對「跟蹤騷擾防制」立法,行政機關立法進度卻停滯不前,使令人遺憾的犯罪事件一再發生,包括多起相關情殺案。
直到2021年4月,屏東縣萬丹鄉發生「假車禍真擄人命案」,終促使行政院會2021年4月22日通過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草案,並於同年11月19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,而今年(2022)6月1日開始上路實施。
假車禍真擄人命案
2021年4月,屏東縣萬丹鄉發生假車禍真擄人命案,嫌犯曾數度騷擾、跟蹤在通訊行上班的被害者曾女,曾女雖二度報案,但礙於法令無法聲請保護令自保,最後釀成曾女遭擄喪生的悲劇。此案嫌犯已有跟蹤、性騷擾前兆,卻無「法源」保護被害人。
終促使行政院會2021年4月22日通過《跟蹤騷擾防制法》草案,並於同年11月19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,而2022年6月1日開始上路實施。
資料來源 : Right Plus
鄧如雯殺夫案
鄧如雯殺夫案
鄧如雯殺夫案
犯罪事件一再發生
警政三管道
證據採樣
醫院
警政
110
家防官
衛政
社政
113
社工
基於被害人有遭受家庭暴力的急迫危險,由檢察官、警察機關或各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以書面、言詞、電信傳真或其他科技設備傳送方式向法院聲請,且法院應於受理聲請後4小時之內核發。
緊急保護令
為保護被害人,在通常保護令審理終結前,法院得依被害人、檢察官、警察機關或各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書面聲請或依其職權核發暫時保護令。故主要是為填補普通保護令審理期間,家庭暴力未達急迫危險程度時,被害人人身安全可能的保護空窗期。
暫時保護令
由被害人、檢察官、警察機關或各直轄市、縣(市)主管機關以書面向法院提出聲請,經法院審理後核發之。
通常保護令
保護令中個案僅
相對人
30%
提供精神、心靈、認知教育輔導
「家暴人處遇計畫」
提供相對人
預防性認知輔導
公財力輔助
民間團體
成立
男性關懷專線
與家防官合作
提供相對人
法律服務協助
夫妻間互動
家庭問題
親人
感情問題
家暴
近年來女權主義興起,卻出現部分反彈聲音認為女權氾濫。
吳姿瑩
現代婦女基金會主任
女權主義的核心在於追求「平等」,且實際上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達到真正的「性別平權」。
我們可以透過各種指標來檢視國家性別平等的標準,例如薪資同酬率、女性當選首長比例等,可以發現女性取得資源的能力和權力,相較於男性還是處於弱勢。
陳柏偉
臺灣男性協會理事長
女性主義是追求不同性傾向、性別認同等多元的性別平等。
男性受家暴並非女性主義的反挫,而是已存在社會的既定事實,更非女性主義的發展而造成,所有人都可能成為各種形式的家庭暴力受害者。
現實對男性而言,仍需面對社會眼光、期待,與難以跳脫的刻板印象,必須打破傳統僵化思維的性平教育,不從生理性別劃分權力關係,而藉由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來判斷,消除認知偏差,營造性別更友善與平等的環境。
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,維繫家庭的訣竅在於「愛」,建立家庭的過程容易遇到些關卡,包括金錢運用、是否要三代同堂、小孩的管教,甚至出現「空巢症候群」(意即婚後拚事業、照顧小孩,小孩大了而夫妻間無共同興趣),容易造成關係緊張。楊聰財分享「三明治表達法」:肯定、提醒、鼓勵,以避免衝突;他也提醒,最好不要父母一方扮白臉,一方扮黑臉,教育應平衡。
瞭解自己、建立正確性別意識、破除錯誤刻板印象
「教育」宣導
互相尊重、信任、欣賞、
保有各自空間;建立健康的關係、擁有平等對話的權力
「平等、互信」基礎
現代婦女基金會主任 吳姿瑩
男性練習「表達」
鼓勵男性勇敢表達自我內心感受
使社會看見男性的各種樣貌
而不只有過往大眾所以為的
「權威」、「一家之主」等刻板印象
陳柏偉
臺灣男性協會理事長
bottom of page